Skip to main content

· 23 min read

在大二学年的末尾,我觉得自己又多上了两年高中。

大一我没有像以前那样装模作样地写一篇学年总结,唯一写过的东西大概是一条朋友圈,大意是「今年就像做梦一样幸福希望明年也能够继续这样的生活」,而大二也如愿以偿地,基本上就是大一生活的延续——一整个学校都没有我讨厌或者讨厌我的人、有每天能见到的有男有女的三五好友、小圈子里她喜欢他喜欢她的捕风捉影的绯闻、虽然也努力学习但没有名为「高考」的压力、出成绩之后同学之间的商业互吹和自贬……

虽然听上去有些滑稽,但初中时向往的「玫瑰色的高中生活」正是如此。

· 9 min read

读英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写的小说,里面某个人物说了这么一句话:

I don’t think about what the world really is like. I learn a skill and I make a living out of that skill.

这让我想起了在『现代社会』的『中国』遇到的很多人。就是几乎『全盘接受普世价值观』,有点精致利己,但往好里夸能算作努力上进,但就没什么同理心,尤其是对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和事物。然后莫名其妙就写了一堆其实和这篇小说本身并没有什么卵关系的感想。

首先是关于『现代社会』。我感觉我认识的很多人,其实都把自己给『齿轮化』了。假设世界,或者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机器,那么其中的很多人就将自己当作这个机器上的一个齿轮(或者螺丝钉也行)——这并不是说他们麻木,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想要成为一个好的齿轮,或者能够到这个机器更重要的部分中去当一个齿轮;这也并不是说他们眼界狭隘,只能看到自己作为齿轮对这个机器的贡献,因为『努力成为一个好的齿轮』就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全部身心和精力了,即使有点空闲也去做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了(比如哲 ♂ 学),因此很难从『齿轮』这个思维定势中跳脱出去考虑一些别的事情,比如整个机器本身。

· 14 min read

高中的时候,由于被整个大环境洗了脑,我拿出了前所未有的干劲,开始随着全日制高中每一个小时都被安排好的作息,做出一副每时每刻都在好好学习的样子,但我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对所谓『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好,以至于到底学到了什么,我自己也说不出来。虽然隐约地觉得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能出了些问题,但那时的我更认为自己只是还不够努力,只要没有学到死就没有资格去考虑这个问题,至于那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我统统将他们纳入天赋异禀的范畴。

直到这个春假忙里偷闲地看了本叫做『Make It Stick』的书,自己隐约的猜想才算成了现实——是的,我之前接近二十年的人生中,很多时候的所谓『学习』都是无效的,为什么?因为没有动脑。现在想来,正如高中的我相信自己可以靠一点睡五点半起来取得好成绩一样,其实只是自己感动自己罢了——因为认真地去分析、去记忆很累,因此把时间用来不断地反复理解或记忆表层的内容,然后觉得自己应该掌握了,然后直接跳到下一个知识点。

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叫做 effortful learning 的概念,其实这东西没什么可解释的,就是动脑子学的意思,基本上是个学生可能都能明白『真正动脑子学』是什么意思。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 effortful learning,然后再直接上方法论,至于 effortful learning 的益处暂时略去不谈,一些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原理我也不解释了。另外,书中针对教育者(父母、老师、培训机构等)也有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这里也略去不谈,以下内容主要针对像我这样的(苦逼)学生。

· 9 min read

我觉得我今年没怎么读书,准确来讲是没逼着自己读书,结果就是读了好多虚构类(其实就是小说……)

· 3 min read

之前一直觉得商鞅的故事挺让人费解的,尤其是他这么拉仇恨。但这只是一个现代人的理解——虽然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但至少我们还标榜法制社会嘛,民主法治不算深入人心但基本上都懂。我无法想象在一个统治阶级啥都说了算(现在不是?)的世界里,一个人跑出来说要法治要法治在什么程度上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一个不算结论的结论:读古书的时候,不要站在一个穿越者的角度上去思考,结合时代背景才会不那么容易去纠结无关痛痒的点。这是在纵向层次上说的,不同文化间的横向的比较也同理。

· 4 min read

虽然之前没去过,但基本上和自己的预想没什么区别,除了真的没想到五月份就这么热 QvQ 就业环境什么的没条件实地考察,也就远远看个 logo 什么的,感觉和其他城市并没有太大差别。不过好在基础设施和城区都比较新,空气和绿化炒鸡棒,感觉是一个很积极向上的地方? 本来也不能用一个旅游城市来衡量它,所以其实本身作为旅行的体验的确好像也不怎么样,再加上正好没赶上双年双城展和设计周,感觉就是文化上的荒漠。 城区的一些小细节还是很有设计感的,感觉政府对文化产业也有一定投入,但因为太年轻总感觉这城市没啥底蕴…… 总之就是一个适合工作但真心不适合享受的地方。

· 21 min read

拖了很久才动笔写,一口气全写完感觉快要吐了。今年按理来说真的不算特别忙,但所有的品类加在一起也就读了二十本左右(不过小说类比往年低了很多……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小说看得少),而且回顾思考也远远不到位,希望 2018 能够养成抽空读书的好习惯。

1. 《仲夏之死》

by 三岛由纪夫

不是很懂文学,不太好评判。比起彻底厌世的太宰,三岛的文笔有一种昭和味道的纤细,还带点贵族气息。一边是繁华的市井,一边是放弃人生的人,平凡人的幻灭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但加上了不知道该说时冗杂还是细腻的心里描写,这些破碎的故事反而别有一番风味。

2. 《人间草木》

by 汪曾祺

一直觉得散文很无聊,冲着『夏天』中关于栀子花的描写买了这本书,然后才发现汪曾祺老爷子还真可爱,字里行间总有股朴实劲儿,从来找不出什么空话套话,也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简简单单像个孩子,还有很多幽默的字眼,读着特顺溜。除了各种有趣的日常观察之外,关于西南联大的各种你不知道的事情也蛮有意思的,强烈推荐。

· 15 min read

今年圣诞假也就两个周,和过年的时间也对不上,所以自认为并没有回国的需要(最主要的是今年入了 Pixel 2,还有各种在墙外用习惯了的服务,不想回国再折腾),于是和几个中国留学生合计了一下,发现去趟纽约的来回路费+Airbnb 多人拼房的费用比来回机票要便宜点儿,就在距离出发一两周前十分敷衍地把所有东西订完了(其实早点定的话会更便宜……)。

不过,写点什么好呢,只好翻翻自己没写几个字的流水账本和(第一个周)同行的女生在微博发的 Vlog(因为本人在里面有正脸……所以就不发 URL 了 hhhh),Vlog 什么的似乎最近很流行的样子,看起来感觉也很好,但我连照片都懒得拍,拍视频什么的太难为我了 Q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