シャロン

封禅与五岳的演变

Time published:

本文为于朝阳在「泰山那么矮,为啥是五岳之首?」知乎问题下的回答的阅读笔记。

五岳演变及其引发的争议,乍一看像中世纪神学家们讨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一样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但事实上,改岳多是为了证明政权的正统性,封禅多是为了拉拢东方势力,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甚至文化成因。

这么一想,没有五岳那么重要的当代「中华十大名山」,吉林长白山、西藏珠穆朗玛峰和台湾玉山赫然在列,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考量呢?

北岳

我们熟悉的那个有悬空寺的北岳恒山,是清朝才确定下来的。之前占有「北岳」这个名头的是河北曲阳县常山。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北岳应在京师以北,但明朝迁都到北京后,古北岳就到了京师的南边,因此引发了改岳的争议。

明朝期间曲阳北岳和浑源北岳在朝廷和民间都各自有支持者,但政府却迟迟没有定准信,考虑的是改岳会影响「明朝为汉唐正统」的法理性。清顺治入关后,为强化满族统治,在文化上立威,便顺利地将北岳改为了今天的浑源天峰岭。

南岳

南岳之争更久远,是一笔几乎不可考的糊涂账。目前可以找得到山头的有湖南衡阳的江南衡山,与安徽潜山的江北霍山(现在叫天柱山);还有一种接受度很低的说法在湖北荆州。

汉武帝钦定霍山为南岳,但离谱的是,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汉武帝钦定的这个「江北霍山」和我们现在所知的「江南衡山」地理位置一致;而东周的史料中,也基本上找不到关于「江北霍山」的记载——也就是说,汉武帝说的这个「霍山」,可能就是江南的那座「衡山」,只不过后来又改名改成了「霍山」。

这些地名的混乱问题,可能要让古楚国背锅——楚国长期向南扩张,命名系统又比较奇葩(每次迁都的都城都叫一个名字),外加战国后期楚国疆域不断被秦国蚕食,地名混乱就不足为奇了。

总体来说,江南衡山在民间和学界的接受度更高。南北朝时,北周宇文氏高举恢复周制的大旗,将江南衡山封为南岳,并延续至今。

西岳

西岳华山倒是没改过,但在周朝的时候出了一点点小问题——周朝的都城在华山西边。周公提出了两个方案:要么在都城西边找个山封西岳,要么在华山西边找个东都。

但周朝不比明清时代,那时候地理崇拜还是很重要的,特定的那几座「岳」可是世界观的重要支柱,所以西岳不是想改就改,最后洛邑(今天的洛阳)成为东都,五岳方位以东都为定。

唐玄宗的时候,华山道士开凿完毕了第一条通往山顶的路。另一方面,关陇集团逐渐衰落,不再需要安抚关东来削弱其势力。正值唐朝国力强盛之时,封禅华山、宣扬长安的政治地位(天下至尊)便提上了日程。然而关中突发旱灾,此次封禅最终不了了之;唐朝之后,京津冀和江南地区又成为了政治焦点,华山失去了封禅的机会。

中岳

中岳嵩山也没改过,但地位一路下滑,现代人想起嵩山可能想到的反而是少林寺而不是中岳。古人有中原崇拜,华夏正统(夏商)也起于中原。甲骨文中的「岳」在一开始是特指中原某个神山,而这个神山就很有可能是中岳嵩山了,地位高于其他的东西南北四座山。

中岳嵩山的第一次大危机,就是之前提到的华山改岳事件。对于「岳」这座神山的崇拜本质上是周围部落对先进中原的崇拜,而周朝的首都竟然都跑到西边的山外面去了,这对建立在「天子在中岳,疆域范围在东西南北的其他四座山」基础上的世界观是一个巨大冲击,中原崇拜也随之弱化。虽然最后周朝改都,但中岳不再是特指的「岳」,五岳的世界观逐渐形成。

虽然中岳的地位不再那么神了,但无数王朝还是愿意把首都放在中原,从而解释了为什么洛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然而历史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人们的脸——中岳附近建都并不能阻止王朝的覆灭,至少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宋朝的经济、政治中心南移更是成为了压垮中岳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运河开凿后,北京逐渐成为了政权的焦点,五岳的政治文化地位随之削弱,五岳祭祀逐渐变成一种例行公事,所以北岳之争关注度就已经很低了。

东岳

泰山的五岳之首地位,要归功于两个重量级粉丝——秦皇汉武;而泰山的多次封禅,本质上是关中起家的政权的统战手段,目的是拉拢关东势力、削弱关陇势力。运河兴起之后,南北方成为政治经济的轴心,因此封禅就不再有必要了,反而是乾隆多次下江南。

秦始皇封禅泰山可能有太阳崇拜的因素(日出东方),但主要还是为了对冲中原崇拜、解决秦制的合法性,以及讨好东方群众。其一,秦始皇时首都在咸阳,已经在华山以西了,但他却没有像周朝那样搞一个东都,舆论上不得人心。为了弱化中原崇拜,巩固秦制,提高东岳的地位就说得过去了。其二,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早期是被相当多的人抵制的,尤其是信奉周礼的儒生。因此封禅泰山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拉拢远在东方的齐鲁文化与儒家学派,进而收买广大关东地区的势力。秦始皇在位晚期的焚书坑儒,是因为他不搞分封,还是和儒家合不来,因此政治方针变更,独尊法家,这就是后话了。

汉武帝封禅泰山的理由也与秦始皇类似——汉武帝确实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经历了郡国并行的失败后,儒家已经放弃分封了。汉武帝的封禅有点像「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一边对关东实行高压统治,一边通过封禅提高东岳泰山的地位、向关东豪族示好。之前提到的册封南岳,也是先要探一探各路势力的口风。然而到了西汉末期,关东豪杰势力兴起,关中贵族在妥协之下重新搞了个东都洛阳。王莽失败之后,关东豪杰甚至直接在洛阳建了东汉,中原崇拜再次兴起。东汉是关东本位政权,但光武帝刘秀为巩固皇权一直在削弱关东势力。不过他晚年却计划了一次封禅,也是为了拉拢关东贵族,在皇位交替之间提供支持。

唐太宗也是想封禅的,但最终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上位是山东集团和关陇集团的协调之举,封禅会刺激到两边利益相关。武则天她老公唐高宗即位时,想要利用党争内耗强化皇权,就封了一次东岳。武则天则更进一步,先是把原本在关中的首都(长安)迁到洛阳,又封禅了洛阳旁边的中岳嵩山,明摆着是要利好关东地区,打压关陇势力。武周势力衰落后,唐玄宗李世民的态度比较中立,封禅东岳,往返于长安和洛阳之间。

最后一次封禅泰山,是由(疑似)篡位夺权的宋太宗的后任宋真宗完成的。和之前为了安抚地方集团不同,这次的封禅是为了证明宋太宗这一支脉的统治正当性,当然期间民间一直争议不断,到了宋孝宗这一代皇位还是回到了宋太祖后代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