シャロン

终于读懂了GTD的我,开始吃菜了

Time published:

一直以来我写的是学年总结,会在暑假的前半段就公开,但因为失去了「学年末」与「暑假」的概念,我一直没能有兴致开始写。七月底的时候我终于开始动笔,写了一半却又再次搁置。最后,我活生生地把「学年总结」拖成了「年度总结」,因此这篇文章包括了一年半的内容,篇幅也比往年更长。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比起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国际局势,其他的东西占据了我的头脑——拿到手的工资怎么花怎么存、如何做好财务规划、怎样维持信用分;健康不再是理所当然并无形的东西,需要花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维持;我在意我生活的社区,它不再是象牙塔,它需要被有意挑选,而且往往作出贡献才能被接纳……

这一年我又重新翻阅了大名鼎鼎的 Get It Done(就是 GTD),感想是这本书并不完全是方法论,而是一种作者许诺的神丹妙药:你不仅要做一份至少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应对上级管理下级,还要完成上面提到的所有的事情,更别提可能的三座大山——房子、孩子、父母。你被这些东西搞得焦头烂额,而这本书对你说,嗨,相信我,跟着我这么做,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爱好,一切都会变得井井有条。这个承诺太美好,以至于成为一种并非能够真正改变现实的鸡汤,毕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够从这泥淖中腾出一些意志力,去有意识地练习这套方法论并养成习惯。

最后需要指出,我感谢我的父母,让我在过去的二十几年内,将时间浪费在有趣却无用的事情上;同时,我也意识到上述提到的内容不是「义务」,也有很多成年人并不考虑这些,将精力用在其他事情上,这没什么可指责的,理想的人生应该是多样化的。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还是得靠生一场病

去年的总结中我提到过得了新冠之后有好几个月都虚得不行,其实在每年的年度总结里我都会十分羞愧地表示自己今年还是没有好好吃饭、好好锻炼,但去年的惨痛经历让我得出了三个结论:

  • 人的身体是脆弱的
  • 身体的虚弱会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 25 岁之后,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我的身体状况只会越来越差

为了不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悲惨,我被迫开始养生。去年刚入职时,经济情况还好所以工作上没有卷得太离谱,再加上因为体能差导致效率也不高,所以养生成为了这一年里优先级比工作还高的一件事,也是本文要讨论的第一个话题。

众所周知,维持健康主要靠睡眠、饮食和运动。睡觉嘛这个我在行(捂脸),因为是在东海岸为西海岸的公司工作,我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早上不需要出勤所以也不用早起,而且之前我有提到过从几年前开始我就不定闹钟每天自然醒,每天睡眠时间至少 9 小时。饮食的话,鉴于去年已经吃了不少沙拉了,虽然还没有吃到膳食标准要求的果蔬量,但和几年前相比已经好了不少。所以,复盘起来主要是没运动。

吃饭

和去年刚生完病时相比,我的胃口好了很多,但总体健康的饮食还是维持了一年,直到今年年中搬回城里后,由于工作忙+有应酬+点菜方便,我的外食次数指数级上升。这么半年下来,好不容易因病而减少的体重又长了回来,甚至还反弹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我,决定明年还是有空多自己做饭了,外食虽然好吃,但其实挺重油重盐的,半年吃下来觉得自己明显圆了一圈(嗝)。

但是,在吃了一两年的沙拉之后,我发现我开始吃菜了。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几乎不吃菜的人,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接受偶尔摄入一些生菜叶子——开始只是外面做好的沙拉,后来发现买沙拉太贵了,开始买免洗菜叶子,吃肉吃面吃什么都往嘴里先塞几大片菜叶子,就着其他东西也就吃下来了。我一直都是那种买饭会把碗里所有菜都剩下倒掉的人,也不会买菜回家自己做饭(洋葱土豆例外),但大概从今年开始,我发现我可以做到在任何场合都把碗里盛的菜吃完了,而且不是就着其他东西吃,哪怕肉都吃完了我有的时候也会夹剩下的菜吃。可能买免洗菜叶子的时候我确实是在逼迫自己摄入蔬菜,但到后来我其实已经不觉得菜这种东西难吃了,哪怕是水煮或者炒过的那种软塌塌的叶子(我的童年阴影)。天哪!这简直是了不起的飞跃,想当年我全家人为了让我吃菜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血,而这个问题竟然在我 25 岁前解决掉了。

运动

刚从新冠中恢复过来的时候,我的体能非常差,不敢也不能跑步,不夸张地讲,那个时候我跑几步就累得一整天都要呆在床上,所以只是每天散步半小时;散步不会让我筋疲力尽之后,我开始走 3 分钟跑 1 分钟,然后不断调节走路和跑步的比例,直到可以连着跑半小时,但配速 20 分钟,这个过程大概花了三个月。那之后过了大概一年,我虽然还是菜鸡,但至少变成了能配速 8-9 分钟跑个 4-5 公里的菜鸡(扶额)。

一开始,我都是在室内跑步机上跑,有的时候单纯想换个器材或者跑步机上都有人我就随便用一下椭圆机。搬回城里之后,我开始试着在外面跑。虽然我家旁边有个不到 3 公里的跑步道,但因为我太菜了,有点怂,所以一开始就是在大路上跑,因为遇到红灯或者人多的地方就可以找借口摸鱼了(不是)。如果没有室内跑步机的适应过程,我觉得在外面跑还是挺劝退的,但有一定基础的话,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光靠跑步就能在短时间内去到某些自己以为要坐公交才能到的地方(在纽约这种两条街之间的距离就 80 米的地方,感受尤其明显),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我没有任何强制计划,也不是每天都跑,有的时候我是每天跑一两公里,有的时候我是一周跑两三次三公里,有的时候工作太忙我就一两个月都不跑……但从结果来看,就这样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也比什么都不做躺在家里怀疑人生要好很多,现在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体能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如平时爬楼梯、搬水之类的不会让我过劳,工作的时候也更容易集中精力。

除此之外,成为社畜后有了闲钱,我也报了乱七八糟的各种班,主要是嫖各大 Studio 的新用户折扣,本篇中略过体验,因为我太菜了,在高手如林的纽约去上团课就是去被吊打。年末的时候,因为穿跑步鞋遛猫踩到狗屎,我终于硬着头皮穿着我的板鞋去第一次使用了健身房的非有氧器械。健身这块流派非常多,带我入门的朋友认为不找教练的新手应该从器械开始,而不是直接三大项,我试了几次之后发现器械虽然死板能练到的肌群有限,但姿势都被定死了,容错也高。如果我明年还能坚持的话,我会再汇报的。但考虑到有氧运动对心肺功能和身体总体机能的帮助更多,我又不太在意外表,短期内我还是会做有氧多一点,无氧的话也是更侧重 powerlifting 而不是 bodybuilding。

拉美小镇里的回声室

成年离开父母后,我主要是住校,偶尔夹杂着住在学校边上熟人家里,这些宿舍和 homestay 的生活是我繁琐的大学日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顾了过去几年的年度总结之后,我惊奇地发现在过去几年的年终总结中也无意中夹杂了非常多的、与我生活的社区有关的思考,而今年也不例外。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第一次有了主动选择住处的机会。

就像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中产家庭的留学生一样,我在毕业之后选择住在哈德逊河西岸的新泽西州,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用给纽约市交税,光是收入税就可以少 3%;和纽约市比,这里同等价格能够租到安保设施完善、户型内有洗衣机并且面积更大的房子,尤其是公寓楼体验和国内小区比较像;街道相对干净,没有太多流浪汉。不过,紧贴着哈德逊河西岸的区域价格比曼哈顿还美丽,于是本挂逼就只能往外找。

我最后找到了一个位置对标北京五环外的新泽西拉美裔小镇,位于美国大概是唯一一条的客运铁路干线——东北走廊沿途。随着哈德逊沿岸的租金疯狂飞涨,和我一样的人只好接受更远的通勤,于是小镇铁路边的各种公寓楼仿佛雨后春笋一般盖了起来。我在其中找了个看起来很美好、用起来也设施齐全的小区,租了个全新的一室一厅。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唯一的缺点是通勤绝对距离略远,但体验还是比国内一线的长途通勤要好很多——火车不像地铁那样频繁地停车,而是一路疾驰,没有位子坐的概率也约等于零。

至于为什么没有地铁只有火车,答案和这片区域为什么不属于纽约市,以及纽约市为什么以曼哈顿为中心向东扩张是一样的——哈德逊河以西是大片支离破碎的沼泽地,能够利用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哈德逊河西岸和曼哈顿相望的区域、以及现在地形看起来已经足够支离破碎的哈肯萨克河几乎全是填海造陆而来。从高楼林立的曼哈顿中城出发,在隧道中穿行不到十分钟后,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色——夕阳下的高架桥、仓储物流中心无数的集装箱和大卡车、铁轨、沼泽地以及成片成片的金黄的芦苇,至少十公里范围内不见人烟,而这样的景色几乎要延续到纽瓦克市才能结束。

我本来是没有探索周围社区的想法的,但住了大半年之后,意识到我只由这条家门口通往纽约的铁路维系生活,而对这个居住许久的小镇一无所知。其实,走路几分钟路就能来到这个衰落的工业小镇的中心区域,倒也不是什么美剧中经常见到的那种黑帮横行的危险地方,只是街道两旁房屋破旧、路上鲜少行人。不少餐厅的招牌都是纯西班牙语,甚至英文都懒得写,拉美好几个国家的菜系都有,中餐印度餐也有,但他们的生意似乎都不是非常好;大部分的行人都在说着我听不懂的语言,让我惊奇的是,如果走得再远一些,到地势高的地方,在某个一元店(该说是一刀店吗 hh)附近,甚至还能够看到完整的纽约天际线和西半球最高楼世贸一号塔。

另一个闲逛的去处是纽约-新泽西港,从这里过去只需要十几分钟的车程。随着航运重心向太平洋转移,这里不复当年全盛时期的景象,虽不至于像伦敦港那样完全消失,但只能勉强号称是美洲东部最大港口了。它的覆盖范围很广,从纽约布鲁克林到新泽西伊丽莎白都有码头,之前提到的沼泽区中的仓储中心也是港区的延伸。1956 年,世界上第一艘装满集装箱的船从这里出发抵达休斯敦。从那之后,全世界的港口作为一种景观被永久地改变了——不再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因为省去了卸货装货的漫长时间,不论是船是人都无需在此多做停留,更多的交流仿佛也不再必要。「海上钢琴师」里描绘的那种诗意的世界消失了,就像我看到的那样,港口区域大到只能通过车辆穿行,路上不见行人,没有人行道,没有任何地标,只有无数堆字面意义上像山一样的集装箱、不知道是原油还是装其他能源的桶、还有没有撕去封膜的新车,安安静静仿佛一座死去的迷宫。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又跑路回城里了。我本来以为自己不是太在意自己所生活的社区的,但经历过了之后,我才意识到,我还是在意的。我的公寓很好,邻居也很好,像我一样的异乡人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我常自嘲住在「中印新村」,但他们大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勤恳地工作,从小区到车站的路上,看到的大多是西装领带公文包的华尔街上班族,或像我一样背着印有公司 logo 的书包的码农。但这些车站边的公寓并没有给这个小镇带来什么,我和我的邻居们不常在镇上消费,也鲜少与原住民有交集,不是我矫情,我就是觉得自己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泡泡里,一个完美的 echo chamber,而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还有一些琐事,想起来了就顺便提一下:镇上有个早已关闭的破旧工厂,有地产商买下它,将它改造成另一座吸引中产年轻人的豪华公寓;看房时友善的售楼处白人女孩向我们介绍,虽然步行距离内有家拉美超市,但多数住户用的是全食有机食品超市送货上门服务;小区微信群里我小心询问这些公寓楼算不算 gentrification(士绅化)时,有位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上班的软件工程师,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可能,自己肯定是穷人……

工作一年后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像之前的年度总结中我很少花大篇幅来讲学习一样,我不是很想在这个话题下花太多时间,毕竟我的感受随处可见,反正就是众所周知的那些 adulting 类的话题,我甚至还在年末又看了一次「花束般的恋爱」,因为男主角在工作方面的经历确实让我感同身受(令人窒息的一些亚男特质就算了)。虽然这种现象已经被很多人描述过了,但是我还要再复述一遍: 自己花在阅读、思考以及写作的时间变少了,而这并不是真的因为我把时间用在工作上,而是结束了一天工作之后有些没有由来的心力交瘁。这种心累让人很难享受高品质的闲暇时间,而是花在那些普世意义上很糟糕的娱乐上——刷手机、看爽剧、暴饮暴食、喝酒蹦迪……而悲观地讲,这种陈词滥调之所以会成为陈词滥调,就是因为太多人都会倾向于这么做,所以我在短时间内也想不出什么改变的方法。 当然,这段话也太虚无主义了,如果接下来一年我为生活找到了些许意义与使命的话,我会在这里继续反馈的——毕竟拖了一年多写出了这篇年度总结,也是一种无谓的挣扎吧。

今年与工作相关的唯一的思考是与压力管理相关的。成年之前,发号施令的主要是老师和家长,上大学后,我们被丢在那里自生自灭,但在这两种情况下压力都主要来自于对你负责的老师家长和同学(尤其是「别人家的孩子」那种比你表现更好的个体),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向自己施压的人很简单。进入社会之后,压力却常常来自于一个更大、更虚无缥缈的集体。人类似乎对于管理组织,尤其是管理大型组织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小到公司大到国家。就像随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有很多损耗,在 hierarchy 的体系下每个节点都会产生不少「不必要的工作」,于是人很容易会在这种不必要中感到虚无,丧失对于自己工作的意义感。想要发泄很简单,就像学生时代那样,很多人会迁怒于自己的父节点,但这件事就像积木塔,你的父节点也正在遭受着来自更上面节点的压力。所以生气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工程学中充满着 tradeoff 一样,应该接受这些不可避免的能量损耗并将这一特性加以利用,如果做不到的话,就去找点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