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7 posts tagged with "阅读笔记"

View All Tags

· 37 min read
  • 同一分类下按观赏时间排序,不打分
  • 标题中文:阅读中文版/参考中文字幕
  • 标题英文:阅读英文版/参考英文字幕

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

被人推荐的女性主义短篇小说集,据说是某年的星云奖提名。可能我心思不够细腻,绝大部分篇章除了小黄文根本没看懂想表达什么,想破了脑袋都读不懂。我能看懂的只有:其一,在各种恐怖民谣的衬托下作者成功营造了一种「女性独特视角下的恐怖与压抑氛围」,看的时候不免心惊肉跳;其二,世界观被故意塑造得非常荒谬,但实质上都与女性的身体和性相关。

第一篇小说 The Husband Stitch 最为著名,隐喻也非常明确,算是整本书里大众接受度最高的一篇。虽然是在疫情前出版的,第二篇小说 Inventory 却是以大流行为背景的第一人称群像记录,疫情时代读这种题材颇为有趣,也是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一篇。

不过虽然没有看懂,但一些非常碎片化的、意识流的情节和描写不知道为什么会在读完后的几个月内偶尔根据情景闪现到我的脑海里,可能这就是文艺作品的魔力吧。

· 25 min read

动漫

Banana Fish

这部是我在 Amazon Prime Video 上找到的,看起来评分还挺高的就点进去了。本来以为只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非常典型的、脸谱化的 BL 作品的动画化,和什么「世界第一初恋」差不多的那种,没想到其实是个披着 BL 皮的动作片。由于这层惊喜,这片子看下来远高于我的预期。

不知道是不是 MAPPA 在致敬美式动作大片,有种看马丁斯科塞斯作品的感觉。世界观写实,打斗场面丰富,剧情也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两个男主的感情戏线着墨不多。可能我不怎么磕 CP,反正到了感情部分我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等着杀杀杀打打打。结局有点感情用事(啊这,毕竟这是少女漫画,不是纯粹的动作爽片),放在现在可能是非常烂俗的桥段,但如果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品的话,好像也还好(想想「血凝」)。

· 12 min read

本文为于朝阳在「泰山那么矮,为啥是五岳之首?」知乎问题下的回答的阅读笔记。

五岳演变及其引发的争议,乍一看像中世纪神学家们讨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一样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但事实上,改岳多是为了证明政权的正统性,封禅多是为了拉拢东方势力,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甚至文化成因。

这么一想,没有五岳那么重要的当代「中华十大名山」,吉林长白山、西藏珠穆朗玛峰和台湾玉山赫然在列,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考量呢?

北岳

我们熟悉的那个有悬空寺的北岳恒山,是清朝才确定下来的。之前占有「北岳」这个名头的是河北曲阳县常山。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北岳应在京师以北,但明朝迁都到北京后,古北岳就到了京师的南边,因此引发了改岳的争议。

明朝期间曲阳北岳和浑源北岳在朝廷和民间都各自有支持者,但政府却迟迟没有定准信,考虑的是改岳会影响「明朝为汉唐正统」的法理性。清顺治入关后,为强化满族统治,在文化上立威,便顺利地将北岳改为了今天的浑源天峰岭。

· 14 min read

高中的时候,由于被整个大环境洗了脑,我拿出了前所未有的干劲,开始随着全日制高中每一个小时都被安排好的作息,做出一副每时每刻都在好好学习的样子,但我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对所谓『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好,以至于到底学到了什么,我自己也说不出来。虽然隐约地觉得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能出了些问题,但那时的我更认为自己只是还不够努力,只要没有学到死就没有资格去考虑这个问题,至于那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我统统将他们纳入天赋异禀的范畴。

直到这个春假忙里偷闲地看了本叫做『Make It Stick』的书,自己隐约的猜想才算成了现实——是的,我之前接近二十年的人生中,很多时候的所谓『学习』都是无效的,为什么?因为没有动脑。现在想来,正如高中的我相信自己可以靠一点睡五点半起来取得好成绩一样,其实只是自己感动自己罢了——因为认真地去分析、去记忆很累,因此把时间用来不断地反复理解或记忆表层的内容,然后觉得自己应该掌握了,然后直接跳到下一个知识点。

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叫做 effortful learning 的概念,其实这东西没什么可解释的,就是动脑子学的意思,基本上是个学生可能都能明白『真正动脑子学』是什么意思。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 effortful learning,然后再直接上方法论,至于 effortful learning 的益处暂时略去不谈,一些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原理我也不解释了。另外,书中针对教育者(父母、老师、培训机构等)也有一些针对性的建议,这里也略去不谈,以下内容主要针对像我这样的(苦逼)学生。

· 9 min read

我觉得我今年没怎么读书,准确来讲是没逼着自己读书,结果就是读了好多虚构类(其实就是小说……)

· 3 min read

之前一直觉得商鞅的故事挺让人费解的,尤其是他这么拉仇恨。但这只是一个现代人的理解——虽然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但至少我们还标榜法制社会嘛,民主法治不算深入人心但基本上都懂。我无法想象在一个统治阶级啥都说了算(现在不是?)的世界里,一个人跑出来说要法治要法治在什么程度上触及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一个不算结论的结论:读古书的时候,不要站在一个穿越者的角度上去思考,结合时代背景才会不那么容易去纠结无关痛痒的点。这是在纵向层次上说的,不同文化间的横向的比较也同理。

· 21 min read

拖了很久才动笔写,一口气全写完感觉快要吐了。今年按理来说真的不算特别忙,但所有的品类加在一起也就读了二十本左右(不过小说类比往年低了很多……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小说看得少),而且回顾思考也远远不到位,希望 2018 能够养成抽空读书的好习惯。

1. 《仲夏之死》

by 三岛由纪夫

不是很懂文学,不太好评判。比起彻底厌世的太宰,三岛的文笔有一种昭和味道的纤细,还带点贵族气息。一边是繁华的市井,一边是放弃人生的人,平凡人的幻灭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但加上了不知道该说时冗杂还是细腻的心里描写,这些破碎的故事反而别有一番风味。

2. 《人间草木》

by 汪曾祺

一直觉得散文很无聊,冲着『夏天』中关于栀子花的描写买了这本书,然后才发现汪曾祺老爷子还真可爱,字里行间总有股朴实劲儿,从来找不出什么空话套话,也从来不讲什么大道理,简简单单像个孩子,还有很多幽默的字眼,读着特顺溜。除了各种有趣的日常观察之外,关于西南联大的各种你不知道的事情也蛮有意思的,强烈推荐。